Search

權力的訴求若由下而上,必定產生對經濟利益平均分配的不滿。江南地主階級有了錢,即蓄養知識分子,並非附庸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權力的訴求若由下而上,必定產生對經濟利益平均分配的不滿。江南地主階級有了錢,即蓄養知識分子,並非附庸風雅,而是中國社會的鄉紳制度,令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出現了司法仲裁、理性討論的空間。

地主僱用知識分子固然也有士農工商的尊儒意識,也為滿足地主的子女禮樂知識的儒家思想需求。

因此,東林黨在東林書院開始逐漸形成。其首領,也就是黨主席顧憲成指出:「此地財賦,當天下大半,干係甚大。」所謂干係甚大,意思就是不公平。

偏偏開國皇帝朱元璋,對江南地區心有疑忌。以蘇州松江為中心的三吳地帶,在元末是朱元璋政敵張士誠的根據地。朱元璋消滅張士誠軍事勢力之後,為斬草除根,撲滅張系的反對威脅,曾對蘇州松江一帶的富戶人家展開鎮壓,如沒收張士誠勢力集團支持者佔有的土地,改稱官田。

此所以有江蘇富商沈萬三誠惶誠恐,向皇帝捐獻,只為了保存身家性命。但後來沈萬三也被剷除,朱元璋更制訂規條,不准蘇浙江南人出任高官,對江南人歧視排斥。此舉一直維持到萬曆的張居正。

16 世紀初,明朝皇帝在北京專權,對知識分子不予重用。稍有猜疑,不但斬殺,還革回原籍。

東林黨的一干領袖人物,幾乎都是中央政府的中下級官吏,進士出身,後來遭到貶官。蘇浙人做不到高官,中下級官員還是有的。既貶革回籍,就在鄉間聚集講學,組成東林書院,每月講學一次。

東林書院講學,影響愈來愈大,吸引了許多失意知識分子,逐漸又提出自己的訴求:反對貴族大地主壟斷利益,並要求均衡參政。

東林黨人高攀龍提出:「天下之事,有益於國而損於民者,權國為重,則宜從國。有益於民而有損於國者,權民為重,則宜從民。至於無損國有益於民,則智者不再計宜決,仁者不宿諾而行以。」

這段話,可謂中國最早的自由主義宣言(Liberal Declaration)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今日世界的問題,是愚昧的人竟然臭串而非常自信,而聰慧的人卻充滿疑?
View all posts